口吃,可以跨越的言语鸿沟

 

 
 

令人困扰的口吃

口吃患者在言语表达过程中存在言语重复、停顿、言语拉长等现象,尤其在首辅音或句子开始的时候。

除了口语上的不流畅外,也包括一些身体动作,如眨眼、耸肩、面部表情怪异、顿足、摆手等。

口吃行为严重影响了口吃者的生活和工作,并给口吃者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

国外研究者报道,学前儿童口吃发生率为3%~5%,一般人群中(除学前儿童外)流行率约1%,2~5岁发生率最高,男女比例为1.6~5.1

询问有关患者的口吃经历时,常常能追溯到其童年。儿童口吃是一种发展性障碍。有研究显示,如果得到正确的治疗和指导,约80%的口吃儿童其口吃能自然消失。其中,儿童期出现的口吃,持续到成年仍不能恢复者,被称为发展性口吃(以下简称口吃),其发病率高达1%。由此估计中国约有1300万的口吃患者!

口吃是怎么一回事儿?

到目前为止,口吃病发生的机理尚未完全明晰,依然被认为是医学界中最为特殊和奇怪的疾病之一。100多年来,发展性口吃在国内外一直被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发病机制,先后提出了许多学说,其中被人们普遍接受有以下几种:

口吃矫正学校

1.运动功能异常

对于口吃的机制,早期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与口吃发生有关的运动功能方面研究显示。研究者认为口吃者存在发声和构音等方面的运动协调性障碍,口吃可能肌肉活动调速过程中间歇性不协调的结果。在情绪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协调更加困难.活动变成急动。此外还发现口吃者表现出喉部拮抗肌的协调性差以及口吃者的发声启动较正常人减慢。口吃者在非言语任务中也显示出运动异常,如在完成双手指轮替敲击任务,表现出有别于非口吃正常人的差别。基于这样的一个研究结果,节律控制等言语运动练习仍然是口吃治疗的最常用且确实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常常会局限于治疗室内,而难以泛化到日常交流中。

2.环境压力及心理障碍学说

有研究者曾提出口吃是正常儿童受到过重的外界压力,尤其是对语言技能上的过高要求而引起。即病因不在患儿本身,而在于其父母或周围人们的苛求和压力。另外,口吃患者常常并发心理问题,因此在应对某些特殊情况时,言语的不流畅表现会加重,这也是令口吃患者备受困扰的常见现象。

然而,研究者同时提出,环境压力及患者的心理问题虽能加重口吃程度,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是口吃的原因。只有在具有口吃倾向的人中间,环境压力及心理问题才会发生作用。

尽管如此,心理治疗及改变父母的养育方式仍然是口吃治疗的重要部分。

3.听觉系统异常

听觉系统障碍曾被认为是口吃的基本原因之一。美国口吃中心的研究显示.正常人在发声或朗读时,如通过耳机将听觉反馈延迟3秒左右,就会不自觉地出现口吃。这一研究提示,口吃者的听觉反馈可能较正常人延迟。另有研究者发现口吃症状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改变听觉反馈效应”,即通过各种措施改变说话者对自己言语的听觉反馈(例如噪声掩蔽听觉反馈,延迟听觉反馈,变频听觉反馈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口吃者的口吃行为。听知觉功能异常导致口吃发生可能与听觉运动整合功能异常有关,关于口吃者言语听觉运动的整合功能相关的训练仍然是目前有待发展的研究热点。

4.语言认知加工缺陷学说

对于口吃患者的病理机制,有研究者认为与患者大脑的语言加工有关。研究表明,口吃者的言语产生系统容易受到同时进行的认知活动干扰,而工作记忆在阅读理解、学习、推理和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口吃与工作记忆之间具有潜在的关系。

关于口吃患者的神经机制,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近期,越来越多的功能神经影像学研究得到了更直接、更有价值的依据,证明口吃与多个脑区的异常功能活动有关。一个异卵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双胞胎中儿童其言语发展和神经发育的检查发现,神经发育明显滞后才与口吃有关(个案A),而神经发育超前(主要体现在精细动作方面)则与口吃无关(个案B)。由此可见,大脑发育异常可能是口吃患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能做什么?

由于目前大部分人对口吃认识有限,发生口吃后更多的是寻找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或在网上自行搜索矫正方法,仅有少部分寻求言语病理学家的帮助。

当口吃患者来就诊,我们需要综合性的评估,其中包括:言语功能、脑功能等。根据评估的结果,给予对应性的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基于言语运动控制机制的言语产出训练、基于脑功能的认知加工训练及非侵袭性脑刺激技术。

我们能做什么

江苏语障口吃矫正有限公司,是由吴八方老师精心创办,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以创新,品质,服务,节约,敬业,感恩12字理念。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江苏师范大学语科院存在多年协助关系,在这期间帮助数以干计青少年儿童获得了流利的口才,并协助多届语科院的在校研究生完成论文写作。

 
 
分享到: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