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口吃治疗方法发展阶段和主要理论成果

 

 
 

对于口吃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的研究,从公元1世纪初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过。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整个口吃研究的历史:

一、早期的口吃治疗研究

根据时间顺序和各种流派的口吃治疗理论,可将早期口吃治疗研究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1世纪初-16世纪。

这一阶段是口吃治疗研究初期。人们认为口吃是一种生理疾病,福马的医师邱尔咨关于口吃的疗法是:煎饮某种草药,并作发音和练习。

第二阶段,19世纪初 --19世纪中叶。

1817年,法国著名的聋哑教育家伊达德发表了他的口吃研究结果,他认为口吃是控制喉咙和舌的运动的神经系统先天虚弱发生痉挛所致,除医药治疗外,还主张作发音器官的运动练习。

德国著名外科医师李芬巴哈极力主张口吃的手术疗法,并于1841年发表了“舌部施行手术可以治愈口吃的”的报告。这一主张曾流行于欧美,然而其手术疗法却使口吃治疗陷入混乱。

1843年,巴克埃利尔也提出练习法的主张。

第三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861年法国医师布牢卡氏提出了脑部生病可引起失语症的理论。不久,克尔尼也发表了脑病导致失语症的口吃报告。他们的观点引起了口吃研究者的注意,人们开始把口吃研究重点转向脑部。虽然在对脑中枢的研究中,也没有找到造成口吃的原因,但大多数学者都主张“口吃是关于言语中枢神经机能的障碍。”

德国的苦斯莫尔认为:“口吃的原因是中枢的辞句调节装置,有先天的刺激性脆弱。因此在发言开始或中途,发音器官发生痉挛式的收缩,使语言陷于不能,就是痉挛性调节神经症的一种。”

柏林大学葛诸曼教授根据他的观点,推出了一套完整的呼吸和发音训练法,其中有:①呼吸训练;②母音练习;③子音练习;④言语练习,其要点是:一音一音,一语一语,一句一句,静静在发音。柏林的言语学专家里布曼也提出了他的口吃学说,他认为口吃是发语和思考的调和不当,致使言语不流畅造成的,而口吃者由于对口吃怀有不安和恐惧心理,故而口吃更加严重。基于这种认识,他创立了一套由简单--繁琐,即从语句--长句--简短的故事模仿--朗诵和独自说话的治疗方法。这些呼吸和发音训练法是有价值的,为以后的发音法训练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的口吃治疗研究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口吃治疗研究工作的发展。

1912年,奥国的亥波尼尔在联合性失语症的口吃一文中指出:口吃的最初决不是痉挛,如幼儿,就是对障碍的抵抗力薄弱的幼儿,逐渐发生障碍表现,此后便使障碍意识固定起来,这个障碍意识,在发语时特别对发语的技术,加上注意而抵抗,这就使本来很自然的说话,因加上多余的运动表象反而妨碍了发言,就是以运动表象为主,削弱了语言的心理上的价值而形成口吃。在这里,亥波尼尔把口吃产生的重要原因归结为心理因素。

前苏联学者耶拉乌根据巴甫洛夫的学说,对口吃成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口吃是大脑皮层的正常机能遭到破坏的结果,是一种机质性或机能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障碍现象,一些外因,例如过度的惊吓、恐惧、长期患病、小孩模仿所接触的其他口吃的人等,可能是发生口吃的原因。他还认为口吃的人发声器官是正常的,所以要矫治口吃,就必须采取综合的医治方法,即要设法解除其精神负担,同时重新训练他的语言。根据这些理论,他制定了一套口吃疗法,其治疗效果很显著。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一所专门矫治儿童口吃的学校--佛利德里希弗吕贝尔学校,该校矫正口吃的主要根据是高级神经活动规律、条件反射学说。据说其疗法效果很好,在学校开办的一年多时间内,85%的孩子消除了口吃症状。

1939年初,依阿华大学的温德尔约翰逊博士为了验证自己关于口吃形成原因的新假设“诊断并确认儿童患有口吃必将导致儿童语言能力日益低下,最终形成口吃,进行了一次充满了争议:孤儿口吃实验。研究证实了后天的生活环境和语言学习对口吃的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近代的口吃治疗研究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及其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把口吃定义于患者在后天的生活中所学习到的一种不良的语言习惯,是一种病态的条件反射,其治疗方法也相应地由早期的单纯行为治疗法发展为综合治疗法,即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同步进行。这些理论奠定目前中国和世界口吃矫正的核心理论。

 
 
分享到: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